旅遊散記

[+] | [-]

柏林 城市空間初探

  

   

   柏林在東西德統一之後進行大規模城市改造,被很多學空間設計的人所津津樂道。包括前東德地區的住宅群、波茨坦廣場都市更新、猶太紀念碑以及紀念館的興建,讓我還沒進入這個城市前就已經久仰其大名。坐火車從捷克進入德國,其實就有明顯的感覺:我們剛從一個比較貧窮的國家進入一個有錢的國家。這樣的印象包括:行經的火車站變的比較有型,火車造型也比較現代,路邊的住宅的精緻度也提高了。真正進入柏林之後,由於就投宿在Aldo Rossi所設計的住宅辦公群中,對於柏林的初次印象就是:這是一個好新的城市!走在新興的市區中,由於很多建築設有騎樓,而且街道寬度也不大,但兩旁都是嶄新的建築群,這樣的城市印象讓我聯想到台中市某些新開發的區域,給人的感覺非常相近。

Aldo Rossi 設計的住宅群

 

   走在柏林的街道上,我們第一個察覺到的是:柏林的女生比較不愛打扮。講白一點,比較不愛漂亮。一身黑衣是最常見的裝束,頭髮剪的超短,不燙也不染,非常樸素。比較起巴黎的女生,地鐵中精心打扮的上班族各顯風格,柏林的女生應該很慶幸他們生活在柏林,至少在打扮上不必花太多的心思。

    我們住的是四星級國際連鎖的旅館,等級不差,連我們撘乘的計程車司機都告訴我們你們住的旅館很貴,早餐一個人就要二十歐元(相當於台幣九百元左右)。我告訴司機,可能現在是淡季,所以我們住宿的價錢還可以接受,平均一個晚上大概一百二十歐元含兩客早餐,我們覺得算合理,而且他的位置相當不錯,距離拉法葉百貨走路不到十分鐘,地鐵站也很近。

 

    早餐相當豐盛,可能是連鎖旅館,會有一定的標準與要求。基本上,德國人的待客與服務精神也不錯,服務生會殷勤的照顧你的需求,臉上也帶著迎人的微笑。但是桌上插的那盆花,怎麼看怎麼不對勁,花材沒問題,是他的組合出了問題,他選了兩種不好看的植物搭在一起。我開始覺得,德國人的美感有問題。我忽然懷念起義大利Park Hyatt早餐桌上那精緻的像藝術品的花藝,更不用提日本人愛美到病態的花道。

    柏林人並不冷漠,畢竟是國際性的大都會,對於東方臉孔並不陌生也不會被一直盯著看,畢竟柏林人還是見多識廣。在布拉格的時候,捷克人會下意識地坐遠一點,對東方臉孔還是多少有點戒心。歐洲的地鐵大部分都是自行買了票進站,入口並沒有任何閘口管制,但上了車之後,隨時會有查票員驗票。說起來還是台灣的捷運方便,不需再設置查票人員。

柏林地鐵

 

    波茨坦廣場附近的Sony中心十分雄壯宏偉,透明鋼骨玻璃結構北國的氣候中似乎頗為合宜,但部份商店街的天花板高度過矮,Sony中心對於部分出租的商店也沒太嚴格管制,使得部分商店街看起來像台灣家樂福的商店街一樣零散。對街的賓士辦公大樓後方的購物中心,內部新穎乾淨,但建物之間的公共空間處理的並不細緻,譬如舖面或是街道家具,似乎都沒有很細心的規劃,感覺有點零散。

 SONY CENTER

   國會大廈是Norman Foster的傑作,也是我很喜歡的柏林建築之一,行經大廳,還可以看到國會議員們正在開會以及電視實況轉播,如此透明化的處理民主政治,我們都在想如果是在台灣,國會殿堂如果四周都是透明玻璃,議員們可能會打的更起勁。布蘭登堡門附近的DG銀行是Frank Gehry的作品,受限於當地建築的法規,立面無法作太多的變化,量體上看起來像是一隻被關在四方中庭裡的野獸或是龍首,正在掙扎翻滾準備逃脫,滿有意思的一個作品。在這附近還有一個重量級的作品:Eisenmann 設計的猶太人紀念碑,有2700根高高低低的混凝土柱體,從模型上看起來十分有動感,讓整個地景產生如丘陵般的起伏,但現場看起來並不美,雖然他要突顯猶太人受害的歷史,但細部處理上並沒有太多著墨…個人還是比較喜歡倫敦海德公園裡的黛妃紀念碑,利用地勢起伏創造了環狀水景,時而波濤洶湧,時而平靜無波,象徵戴妃充滿變化的一生。在黛妃紀念碑旁邊感受到的不僅是對於黛妃的追思,還有更多對自然與美的感受。

Norman Foster設計的國會屋頂增建

猶太人紀念碑

  

  在我們旅館附近由Liebeskind設計的猶太博物館,則是我個人很喜歡的作品,除了在動線上的起伏之外,館中的大屠殺之塔讓人印象深刻,走入塔中只有上方二十多公尺高處開了一線小窗,塔中陰森冷冽,沒有空調,由於我們的造訪時值冬天,氣溫在零下五度左右,讓人深刻體會到猶太人在集中營時的無助與恐懼。走出猶太博物館重見天日,恍如隔世。

猶太紀念館

 

 

大屠殺之塔

 大使館區對面的公園十分遼闊,讓人羨慕柏林市民擁有如此廣大的遊憩空間。為了寄信,到了亞歷山大廣場附近,這個廣場讓人感覺有點糟糕,不僅量體包覆感不強,空間範圍界定不清楚,舖面細部缺乏,四周商店的景致也不宜人,讓我聯想到大陸一些新開發城市的火車站附近。

    旅館給我的柏林地圖上特別標示了Hackescher中庭空間,信歩前往參觀,可惜正值隆冬,中庭幾乎空無一人,也許夏天才會一番迷人的景致吧!

    回到旅館附近的Friedrich大街,拉法葉百貨內部玻璃錐狀量體十分特別,但也造成各層樓營業空間變小且零散,與相鄰兩棟購物中心以地下街道相連,立意不錯,但此三棟建物的客群並不相同,也或許正值冬季,並沒有看見地下街道有太多人潮。還好有來自法國的拉法葉百貨,各式生鮮甜食俱全,豐富了柏林人的生活想像與嚮往。

拉法葉百貨

    搭捷運時,看到部分老舊的建物山牆立面也被噴上了塗鴉,一來是讚嘆這些藝術家冒險犯難的精神,但也由於這些塗鴉讓城市多了幾分髒亂感,畢竟大部分的牆面塗鴉都不是很專業。

    在柏林城市中行走,雖然感受到這是個富裕的城市,大方向立意都不錯,但細節與場所感都比較缺乏,反而凸顯了都市的疏離感。在一個居民不太愛美的城市中,我心中一直浮出的疑問是:這個城市的居民在乎什麼?追求的又是什麼?我想這也可以給台灣各地城市一個借鏡,如果一個城市讓人感覺到美感經驗上十分薄弱時,想必居住其中的人民也不太愉悅吧!另外,各城市的行政首長們也該想想,我的城市是不是一個美感缺乏的地方?一個城市會醜陋,執政者是難辭其咎的。

柏林地鐵站出入口

 

 

(Article and photos By TLW designer /Tsao,ding-wen)

 

   

 

回到旅遊建築